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5(3)
发布时间:2015-11-04 09:00:28 内蒙教师资格考试网 来源:华图教育
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消息: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第一时间发布 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与复习资料 ,请随时关注,华图温馨提示广大考生提前进入备考期 ,同时诚邀您关注内蒙古华图官方微信:nmghuatu。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课程中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②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课程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分科课程,忽略了综合课程的现实,本次课程改革强化了综合课程的设置。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本次课改新设的综合课程主要有7门,分别是《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科学(7~9年级);《艺术》(1~9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
③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在新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一般是以国家课程的形式出现的,选修课程一般是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出于小学是打基础的考虑,《纲要》对小学阶段没有提出开设选修课程的要求,虽然如此,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来说,在开设好必修课程的同时,是可以开设一些供小学生选择的课程的。而对初中和高中而言,《纲要》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显然,开设选修课程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开设选修课程是促进初中、高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正确引导初中、高中学生分流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使各初中、高中主动适应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体现地方、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依据。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它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自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设将改变传统的统一化、单一性的国家课程体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即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
②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性、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生活体验性、社会综合性和学科统整性。
③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性、探索性
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学生们在亲身观察与实验、参观和调查、发表和讨论、制作和生产的体验活动中,学会和掌握信息收集与加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化
一方面,教师的指导既要满足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个别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进行个别化指导;另一方面,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出发,教师的指导要走向一体化的合作体制。
⑤课程实施环境的开放性、灵活性
一方面,要促进学校空间走向开放性,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拥有自由、自主开展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开放,使学生拥有进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等的广阔时空。
在学习时间的具体安排上,既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二)课程评价机制的重构
如前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无疑要对课程管理提出挑战。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是课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教育理念的改变也会促使课程在评价理念、评价策略及评价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由此看出,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课程改革的成功急需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机制。
1.课程评价的演进过程
教育活动中的评价伴随着教育的产生产生,有了教育活动也就有了教育评价。但课程评价并不与教育活动的产生同步。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课程评价起源于科举制。19世纪末以来,受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发展的影响,课程评价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时期,课程评价的理念、思想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起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测验和测量时期(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描述时期(20世纪30一50年代);判断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建构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2.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及其改革
在各国课程评价思想的影响下,在课程评价方面,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都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课程评价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作用与意义;评价内容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和发展潜能的评价;评价的方法过于关注量的呈现,忽视质的呈现;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为了改变我国中小学教育课程评价中的弊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关于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同时对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等进行大胆探索与尝试。具体来看,此次《纲要》关于课程评价的解释主要突出了三个方向: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要建立的是一种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机制,它包括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以及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最主要的问题是“评什么”和“怎样评”。前者解决的是评价的内容,后者解决的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1)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内容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核心。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是以学科的各种学习活动为载体而实现的。因此,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内容要分阶段制订,加强评价的针对性,不能用一个评价内容来评价学生发展的所有阶段和领域。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和要求不同,对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单一的评价内容难于适应各门课程的要求,而高度概括的评价内容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难于进行,因此评价的内容设计要考虑到方法的适切性,便于操作,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大目标,故此,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该在这三大目标领域里进行相应的设计。各门课程标准都对课程的阶段目标进行了阐述,因此,评价的内容应该把各阶段的目标具体化。分学期、分课程对评价的内容进行设计,既体现了发展的层次性,又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还体现了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能把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功能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
当然,要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还必须依托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往单纯以考试为主的学校教育评价,显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思考试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难理解,要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加强其诊断、改进和激励的作用;要改变过分强调考试结果的现状,增强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功能;考试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改变用考试结果惩治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近年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都对考试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主要以量来评价,认为量化的评价是科学的,结果导致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评价与发展脱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强调在自然情境中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是互动、协商的,同时使被评价者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和认可评价的结果。
(2)确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对教师的评价实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评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范围也较广,设计教师评价的内容必须以诊断问题为基点,以指导教学为手段,以激励教师为目标,以建设队伍为目的,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评价的内容必须从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两方面进行,以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由于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和要求不同,必须分课程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以保证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设计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根据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要采用质性评价方式。只有重视教师对课堂实践的自我评价,才能促进教师的反思总结,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再辅之以研究性他评,使自评和他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教师素质评价要通过相应的资料、证据、问卷等材料,通过访谈、观察、检测等方式方法,结合自评、他评、互评,进行质性评价,最大限度地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3)确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课程是以学校为单位实施的,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共同体。这样就打破了全国课程大一统的格局,为形成课程结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因此,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学校发展的状况如何,其结论来自教育内部系统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外部系统的家长、社区乃至社会,同时也需要学校以及学校的教职工、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学校各级课程的管理效果如何,学校的各级课程的评价是否有效,学校的队伍建设如何,学校的质量状况如何,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既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不足,以便明确学校工作的方向,调整学校的工作策略,也可以激励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保证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影响学校不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与课程及实施课程相关的因素却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从办学理念、各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教育活动绩效、队伍建设状况方面进行评价内容的设计。对这些评价内容可以采用问卷、查阅资料、现场观察、检测、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最根本的是加强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各种功能的发挥,突出自评,结合他评,使促进学校发展成为学校每一位成员的追求,并使之得到实效,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的价值。
当然,上述课程评价机制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求不断地根据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制度改革,为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者或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地进行观念的改造;最后,在具体的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改造,坚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困境,重建一个适应现代课程的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点击查看更多 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5年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汇总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图书
相关阅读:
2022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网·重要信息汇总 | ||
教师资格公告 | 报名时间 | 考试时间 |
报名入口 | 报名流程 | 准考证打印 |
成绩查询 | 分数线查询 | 历年试题 |
备考图书 | 网络课程 | 笔试课程 |
以上是关于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35(3)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的相关信息敬请加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群 ,及关注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