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内蒙古教师招聘备考:福建中小学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模拟试卷(2)
发布时间:2020-03-04 08:49:36 内蒙教师招聘考试网 来源:华图教育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A、“怃”读“wǔ”,C、“丧”读“sāng”,D、“阙”读“quē”,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汉字字形的辨析应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一些形近字的辨析。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C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B委曲求全,委曲:曲意迁就。D在河之洲,洲:河里小岛的意思。
3、C
【解析】A.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就会出现客观的定论。对象只能是人,不能用来形容事件。B.差强人意:大致令人满意。与下文矛盾。C.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D.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应为“慷慨激昂”。
4、D
【解析】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5、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C项,“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侧重的都是相似性,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6、C
【解析】花和尚是鲁智深。
7、C
【解析】最早出现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语言中,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这一理论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诗学成熟的标志。
8、A
【解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9、C
【解析】第一学段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的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0、C
【解析】参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的评价”这一部分,“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新课改中,评价的主体不只有教师,学生也可参与其中,进行自评或互评。
二、填空题
11、羁鸟恋旧林
12、小人长戚戚
13、云归而岩穴暝
14、八百里分麾下炙
15、翠翠
16、《稻草人》
17、罗曼•罗兰
18、七
19、实践性
20、合作态度
三、古诗文阅读
21、参考答案
荒原野草上的露水刚刚干,描绘出一幅空旷、清冷的景象,词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茫然、孤寂之感。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原上草,露初晞”一句,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写出坟场的荒凉、清冷。从手法上看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表达出诗人的孤寂之感。
22、参考答案
主要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重返阊门时,却没有妻子同行,妻子的离世使“我”仿佛成了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我”常常夜不能眠,追忆妻子挑灯补衣。
【解析】解答时要结合全诗内容,并联系作者的身世生平来分析。这首词,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末三句“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
23、参考答案
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②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这两个句子翻译时要注意“不足”“反”“致”“广识”的解释。
24、论点:好学尤当勤问。启示: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这道题需要先理解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就不能直接引用文章中的句子。谈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语句要通顺,所收到的启发应该是正面的。
四、文章阅读
25、参考答案
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接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6、参考答案
(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27、参考答案
“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6分)
28、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五、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9、参考答案
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统一。第①③点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第②点前一句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句主要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第④点主要提及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如“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等。
体现本篇文章的特点,如“德国风景、风情特点”等。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参考答案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于课堂讲授中。
(2)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圈点、默读,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情境设置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3)将语文作文的写作融合于平时的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技能。
(4)板书设计到位,提炼准确。
(5)体现课文文体特点。
(6)多媒体运用得当。
31、参考答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习两个新词:莞尔一笑、姹紫嫣红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4、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四)延伸作业
1.如果想对作者与德国有更多的了解,课外可看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们的课文就出自这部作品。出示:“课外阅读:《再返哥廷根》
2.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写的景色很优美,表达方式也很独特,背诵并抄写,把它积累起来。
(五)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季羡林
人人为我
奇特,奇丽
我为人人
六、写作
【解析】从这首小诗的内容看重点理解“开门”与“关门”。“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创新、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拒绝。那么立意时开门是开始、迎接挑战、开创、开放等等;关门是结束、拒绝、坚守、封闭等等。
——相关阅读——
内蒙古教师笔试辅导课程 | 图书教材 | 网络课程
内蒙古教师考试报考、备考有疑问?加群咨询 | |
微信客服 | qq群146523609 |
相关阅读:
2022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 |||
公告 | 2022各地教师公告汇总 | 教师招聘职位表 |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
资讯 | 教师招聘考试时间 | 教师招聘准考证 | 教师招聘成绩查询 |
资料 | 教师备考技巧 | 教师试题资料 | 教师面试公告 |
备考 | 笔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图书教材 |
以上是关于2020内蒙古教师招聘备考:福建中小学教师招聘小学语文模拟试卷(2)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找备考,模拟试卷,的相关信息敬请加入教师招聘考试群 ,及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