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面小康理论热点面对面二:如何坚持创新发展(2)
发布时间:2016-05-25 13:01:37 内蒙古人事考试中心 来源:内蒙古华图
链接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十年战略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3个十年规划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 个规划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 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 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四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像”。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 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 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业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持 续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但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 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迫切需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 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加注重提升粮食产能。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约为1.4万亿斤,但实际生产能力却有近2000亿斤的缺口。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饭碗 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只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能,才能确保我国远离饥荒。我们需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需要大规模推进土地 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 做到这一点,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 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分享更多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收 益。
更加注重经营方式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这就 需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必须既稳定农村土地承包 关系,又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切实防止农村耕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向好,但一些地方和领域问题隐患仍然突出,质量安 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我国农业的“心头之痛”。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抓“产”,就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 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抓“管”,就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微评
◆创新是国与国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创新只能受制于人,甚至死路一条。
◆基础研究是科技研发金字塔的塔基,如果不把塔基筑牢,金字塔就立不起来,立起来也会倒塌。
◆只有建立政府、产业、企业联运机制,才能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冲破旧有体制机制的藩篱, 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
五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创客风潮”,从北京中关村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贵州等地扩散。如今,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也被视为“创客圣 地”。奔涌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助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2014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基础上又新增 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者多达291万人。
有创业者说,只要打开一扇窗,屋子里就能洒满阳光。这扇窗是什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机制,有人把它称作激发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如果把创新比 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用事业荣誉鼓舞人,也需要用物质利益激励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 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 转变。
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此,我们 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让创业创新的人放开手脚、有施展空间。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也要 支持本土培养人才勇攀高峰,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人才各展其能。
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在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鼓励创新思维,倡 导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等科学精神,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还 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链接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众扶,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众筹,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深阅读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5年3月13日。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政府网2015年9月24日
以上是关于2016全面小康理论热点面对面二:如何坚持创新发展(2)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2016内蒙古公务员的相关信息敬请加入各类考编考试群 ,及关注时政热点栏目页。
(编辑:常青藤)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备考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