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1-5105555

招考信息报考指导备考资料|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备考图书| 直播课砖题库试题资料笔试课程刷题app|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呼和浩特 咨询
    巴彦淖尔 咨询
    乌兰察布 咨询
    鄂尔多斯 咨询
    阿拉善盟 咨询
    包头市 咨询
    乌海市 咨询
    赤峰市 咨询
    通辽市 咨询
    兴安盟 咨询
    呼伦贝尔 咨询
    锡林郭勒 咨询
    0471-5105555
  •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十章(2)

    发布时间:2016-10-12 14:56:01 内蒙教师资格考试网 来源:华图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群 华图在线APP

      第2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个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各种理论。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书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书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如下。

      有一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她。但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的索价又十倍于它的成本。海因茨尽全力才借到买药所需的一半的钱。无奈,他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只得在夜间闯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听完这个故事后,让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如“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等。通过这些回答来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通过大量的研究,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表10-1)。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3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的学习。它不仅涉及到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还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因此,其学习过程更为复杂一些。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因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个体可以学习到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逐渐获得做出某些行为的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态度与品德的学习逐步向深入发展。

    查看: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大纲汇总篇

    (编辑:yhh)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https://htjy.cc/5/c8Rw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内蒙古华图
    • 内蒙古华图课程咨询表

    考试工具

    招考信息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备考资料
    图书教材
    试题资料
    网络课程
    课程商城
    内蒙古华图官方微信 内蒙古华图官方微信 微信号:nmghuatu
    首页 咨询 课程
    首页 直播讲座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考编攻略 在线刷题 关注获取